广东丝苗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?
大米,是人间最质朴的美味。
一碗晶莹洁白的米饭、一份葱绿蛋嫩的扬州炒饭、一锅腊味满满的煲仔饭,优质的大米仿佛有双可以翻云覆雨的手,轻而易举便搞定了食客们挑剔的味蕾。
广东优质稻发展时间早,如今亦是如火如荼。丝苗米,已经成为广东优质稻的代名词。那么,丝苗米究竟是怎么来的?它有什么特点?什么样的米才能成为丝苗米?带着满头的问号,听农财君为你一一道来。
图片来源丨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
曾经叫做“寺庙米”的丝苗米
“案进来,早熟有栋赤,有上造丝苗,有白谷仔颇佳。”清朝庚辰年(1820)版的《增城县志》出现过这样一句话,说明那时已经有丝苗米种植。
追根溯源,翻看史料记载发现,丝苗米是一个叫半叶的和尚培育出来的。半叶和尚原名廖弘,原籍福建,中过举人,因仕途不得意做了和尚。半路出家的廖弘不仅是个游方僧人,还是个水稻专家,除了研究佛经,最大的爱好是云游化缘时,吃到好的米就把稻谷收集起来。经过多年的五湖四海漂泊,他手上积攒的稻谷种质资源不计其数。
当他云游到增城凤凰山的万寿寺时,主持推荐他到朱村镇(当时叫云母都)白水山的栖云寺。栖云寺下方就是著名的白水带瀑布,他被这里的美景吸引,决定定居下来,不再云游。
栖云寺与白水带之间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湖,承接群山流下的无数山溪,湖边有几亩由和尚们开荒而成的半坡水田,半叶和尚就在这片田里做实验,多年之后,终于培育出非常优质的稻种。因米粒的形状长而尖细,他就将这种米叫做“丝苗米”,山下的村民又叫“寺庙米”。另外也有人考证丝苗米由智深、半叶一高一矮两个和尚,分别培育出高脚丝苗和矮脚丝苗,则带有想象的成分。
丝苗米原产地自从日本飞机轰炸、和尚各奔东西之后就基本丢荒了,但山下村民一直在种植。那时生产队会划出一部分田种丝苗,每个人口会分到三四十斤丝苗谷做口粮。
那时碾米用生榨,保留了一层米皮,嚼起来特别有韧性。丝苗又叫红头丝苗,或者高脚丝苗,禾头红色,稻草特别长,收割之后要将稻草挑回家,必须先一捆一捆扎起来,扎稻草的带子也是稻草,这条带子如果用其他品种的要连接三段,而用丝苗的只需两段。只可惜丝苗的产量特别低,亩产才二、三百斤,即使交公粮以一当二,也不划算,所以不可能种很多,也才显得珍贵。
现在我们吃的丝苗米已不是以前的丝苗米,以前的丝苗米已被淘汰,现在的丝苗米是经过水稻专家们改良培育的,1966年,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了塘竹7号、双竹占(后系选出“江西丝苗”)这两个矮秆、谷粒细长、米粒透明、无腹白的上等优质米品种,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育成早晚兼用型优质稻七桂早25。
广东的丝苗型小粒优质稻米深受港澳和欧美等市场欢迎,享有较高的声誉,是广东出口的主要优质米品种。广东丝苗米销往港澳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西欧、北美、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是当时广东赚取外汇的主要产品之一。
美香占2号
丝苗米标准大解密
“纤丝苗条、晶莹剔透;油光亮丽、香滑可口”,丝苗米的米粒尖细,表面光滑,透明而有光泽,甜、滑、香集于一身,煮饭时远远就可闻到饭香,吃饭时不用菜,慢慢咀嚼更有风味。
吃惯了粳米的软糯,丝苗米煮出来的饭常常会被误会为“夹生”,真正能让它大放异彩该是一锅滋滋作响的煲仔饭。籼米的吸水性好,久煮也不烂,干爽有嚼劲,裹上腊味油脂的米饭亮晶晶的,汤汁里滚上一圈,吸足了精华,吃起来不干不水。最绝的是锅底那一层锅巴,香、脆、焦、酥,粳米也能做,但往往表层太粘,底层又过硬,只有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丝苗米才能煲的这锅巴脆到牙酥。
图片来源丨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
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丝苗米呢?2018年10月31日,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制定并发布了广东丝苗米品种标准、产品标准、广东丝苗米整体标识。
延伸阅读
记者丨柯悦莹综合整理
编辑丨农财君
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
新时代 新种业
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
可能你还想了解
KNOW MORE